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艺考生新闻播报的语言样式与特点

       新闻播报作为播音专业艺考的重要考核内容,其语言样式与特点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密码。不同于影视剧配音的戏剧化表达,也区别于综艺主持的活泼灵动,新闻播报的语言犹如精密的钟表,在规范与个性之间寻找微妙平衡,既需要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听众注意力,这背后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

  艺考中的新闻播报语言样式,最基础的是“宣读式”。这种样式常见于时政要闻、重大公告的播报,要求考生以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方式传递内容。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每个字的发音都要清晰到位,语流平稳匀速,重音落点如同刻度般精准。比如播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这类关键信息需加重语气,同时保持整体语势的庄重感。但宣读式并非机械念稿,真正优秀的考生会在规整的节奏中融入气息的起伏,让严谨的内容多一份生动。

  “播报式”则是更贴近日常新闻节目中的语言样式。它比宣读式更松弛自然,却又不失专业度。想象一下早间新闻主播的状态,语气亲切但不随意,语速适中且富有弹性。在播报民生新闻时,“今天早上,菜市场的菠菜价格较上周下降了15%”,“今天早上”可以稍作口语化处理,让听众有代入感;“下降了15%”则要用坚定的语气突出数据,这种松紧结合的语言处理,需要考生把握好“度”。艺考时,考官会特别关注考生能否在自然表达中保持专业新闻人的语感,避免陷入过度随意的“聊天感”。

  还有一种小众但极具挑战性的“说新闻”样式。这种语言样式打破了传统新闻播报的刻板印象,更像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比如在播报社会趣闻时,“您绝对想不到,重庆一位大爷用废旧零件组装出了会打太极的机器人”,用口语化的引导语迅速抓住听众兴趣,再以生动的细节描述展开内容。“说新闻”要求考生具备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既要保证信息准确,又要通过语气、停顿、重音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如同面对面交流的氛围。但在艺考中,选择这种样式的考生需要格外谨慎,因为一旦把握不好“讲故事”和“播新闻”的界限,就容易显得不够专业。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点中,“规范性”是根基。无论是哪种语言样式,普通话的标准程度都是硬指标。但这里的规范不仅限于发音,还包括语法、用词的准确性。比如“截至目前”不能说成“截止目前”,“发轫”不能误用为“发韧”。在艺考考场上,一个微小的用词错误都可能暴露专业素养的不足。同时,新闻播报的语言还要符合新闻语体的要求,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情绪化的表达,比如“哇塞”“绝绝子”这类网络用语,在新闻播报中是绝对禁忌。

  “清晰性”是新闻播报语言的生命线。新闻的本质是传递信息,考生必须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清晰传入考官耳中。这不仅依赖于标准的发音,还涉及到气息的控制和口腔的开合度。想象一串连珠炮式的播报,即便发音准确,但因为语速过快、气息不稳,导致信息模糊,考官可能连内容都听不清。优秀的考生会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安排,帮助听众梳理信息。比如在播报长句“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时,在“发展”“补贴”后适当停顿,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结构和重点。

  “节奏感”是让新闻播报摆脱枯燥的关键。它不是简单的语速快慢变化,而是根据新闻内容、情感色彩进行的整体把控。时政新闻节奏相对沉稳,国际新闻可能更强调权威性,而民生新闻则可以适当轻快活泼。比如在播报灾难新闻时,“今天凌晨,某地发生6.8级地震,目前已造成12人遇难”,语速要放慢,语气凝重,每个字都仿佛带着沉痛的分量;而播报体育赛事捷报,“中国队在最后一秒绝杀对手,成功夺得冠军”,则可以加快语速,语气中充满兴奋与自豪。这种节奏的转换,需要考生对新闻内容有深刻理解,并通过语言精准呈现。

  “对象感”是新闻播报中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特点。虽然考场上只有几位考官,但考生要想象自己面对的是广大听众。在播报时,眼神、语气都要传达出“交流感”。比如说到“观众朋友们”时,不能只是机械念出,而要真的像在和观众打招呼;在解释复杂政策时,要设想屏幕前有不太了解情况的听众,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说明。这种“对象感”能让新闻播报更具亲和力,也体现出考生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播音专业艺考生的新闻播报语言样式丰富多样,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要求。而规范性、清晰性、节奏感、对象感这些特点,如同经纬线般交织,构成了新闻播报的语言艺术。在艺考的舞台上,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不同的语言样式,更要将这些特点融入每一次发声、每一次表达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叩响新闻播音的专业之门。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