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播音专业艺考生而言,声调训练绝非简单的发声技巧练习,而是需要在掌握语音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和创新训练方法,将声调运用转化为个人的语言艺术本能。声调不仅承载着汉语的音乐性,更是情感传递与内容表达的关键载体。想要突破传统训练模式,探索更有效的声调训练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方言区考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普通话声调系统与方言声调存在显著差异。粤语区考生的入声字发音短促、声调数量多,在转换为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时,容易出现调值不准确的问题。而粤语区考生则常受浊音系统影响,导致声调调型模糊。针对这些问题,可运用对比训练法,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进行逐字、逐词对比,建立声调差异的听觉记忆。例如,粤语的高平调55与普通话阴平调55在听感上相似,但粤语的发音更短促,通过录制两种声调对比音频,反复听辨,能够强化对普通话声调调值的感知。同时,借助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表,系统梳理转换规则,降低方言对普通话声调学习的干扰。
气息是声调的动力源泉,气息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声调的稳定性和表现力。传统的气息训练方法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播音生可在此基础上,尝试“循环呼吸法”。这种原本用于管乐器演奏的技巧,能帮助播音生在不间断发声的情况下持续补充气息。练习时,先深吸一口气,在呼气发声的同时,通过嘴角两侧缓慢吸气,让气息在肺部形成循环。通过“循环呼吸法”配合声调训练,能够避免因气息不足导致的声调衰减或音高不稳定现象,尤其在长句表达中,能保持声调始终处于稳定的调值区间。此外,还可进行气息弹性训练,如“狗喘气”与声调结合,在快速交替呼吸的状态下,稳定地发出不同声调的单字,增强气息对声调的支撑能力。
声调的表现力不仅体现在标准的调值上,还在于通过声调变化传递情感。可利用“情境模拟法”提升声调的情感表达能力。设定不同的场景,如喜悦的生日庆祝、悲伤的离别时刻、紧张的突发事件等,让考生在模拟情境中用不同声调表达相同内容。例如,同样是“我成功了”这句话,在喜悦场景中,可将声调适当上扬,尾音拉长,增强欢快感;在悲伤场景中,声调低沉压抑,语速放缓,表达出复杂的情绪。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机械的声调练习,使考生在实践中体会声调与情感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借鉴戏剧表演中的“内心独白法”,让考生在发声前先构建内心情绪,将情感融入声调,使声调不再是孤立的声音符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情感载体。
声调训练不能局限于单字、词语的练习,还需在语句和篇章中强化声调的连贯性和韵律感。可采用“古诗词韵律分析法”,古诗词具有严格的平仄格律和押韵规则,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和分析,能够深入理解声调在语句中的起伏变化规律。例如,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声调搭配,感受平仄交替带来的节奏感。在诵读过程中,注意押韵字的声调处理,使其既符合押韵要求,又能自然融入语句情感。此外,还可进行“广告语声调设计训练”,广告语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力,通过对广告语的声调设计,如突出关键词的声调、调整句间的声调高低对比等,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对声调的灵活运用能力。
听觉反馈是声调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声调训练。除了常用的录音回放方法,还可利用语音分析软件,如Praat,对发音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Praat绘制的语图,能够直观地看到声调的音高曲线、时长等参数,与标准声调曲线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另外,虚拟现实(VR)技术也可应用于声调训练,构建虚拟的播音场景,如新闻直播间、舞台主持现场等,让考生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声调练习,并通过实时语音反馈系统,及时纠正声调问题。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开发个性化的声调训练程序,根据考生的发音问题,智能推送训练内容和练习强度,实现高效的声调训练。
播音专业艺考生的声调训练是一个复杂且个性化的过程,需要结合自身的语言基础、发声特点,不断探索创新训练方法。通过克服方言干扰、强化气息控制、提升情感表达、优化语句韵律以及借助科技手段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声调运用能力,让声调成为播音创作中最具魅力的语言元素。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