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艺考生如何塑造播音腔

       想要在播音专业艺考中塑造独特的“播音腔”,很多同学误以为只要字正腔圆、语调夸张就足够,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的播音腔是用声音搭建起的艺术桥梁,既要传递信息,又要抓住听众耳朵,还得彰显个人魅力。它不是刻板的腔调模板,而是融合了技巧、情感与个性的鲜活表达。

  首先得从气息控制说起。很多初学者觉得气息看不见摸不着,不知从何下手。其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但播音时的气息运用得有讲究。不妨试试“闻花香”练习,想象面前有一束盛开的鲜花,缓缓吸气,让气息充满整个腹部,感受腰围像气球般微微扩张;呼气时就像吹蜡烛,均匀、缓慢地释放气息,让这股气推动声音前进。艺考现场紧张,气息容易发飘,平时可以多做“数葫芦”练习,一口气从“一个葫芦两个葫芦”数下去,数得越多越好,既能锻炼气息的持久力,又能增强控制力。有了扎实的气息打底,声音才会沉稳有力,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否则再华丽的装饰也会摇摇欲坠。

  口腔状态同样关键。有些人说话含糊不清,问题就出在口腔开度不够。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其实特别适合播音,上颚抬起,下巴放松,仿佛嘴里含着一颗鸡蛋。可以对着镜子练习“提颧肌”,就是想象自己在微笑,嘴角微微上扬,让两颊的肌肉提起来,这样发出的声音会更明亮、更有穿透力。还有“唇舌操”也得勤练,唇部打响、绕唇,舌头顶脸颊、绕舌,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能让唇舌变得灵活有力,避免字音粘连、吐字不清。在艺考中,考官很看重考生的基本功,清晰饱满的发音就像给考官的第一印象分加上了砝码。

  说到语调,很多人以为播音腔就是抑扬顿挫特别夸张。其实不然,真正高级的播音腔是根据内容灵活调整的。播新闻时,语调要庄重沉稳,重音落点精准,让听众快速抓住关键信息;播诗歌散文,就要根据情感起伏,时而舒缓悠长,时而激昂澎湃,用声音勾勒出文字中的画面。比如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前半句要带着些许不舍,语调轻柔缓慢;后半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可以稍作停顿,语气更加洒脱淡然。可以通过模仿优秀播音员的作品找感觉,但不是机械照搬,要在模仿中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共鸣的运用能让声音更有质感。胸腔共鸣让声音浑厚,想象声音从胸口发出,说话时把手放在胸口,能感受到微微的震动;头腔共鸣则让声音明亮有穿透力,就像声音从眉心“打”出去。日常可以练习哼鸣,用“嗯”音从低到高哼唱,找找不同部位共鸣的感觉。不同的稿件适合不同的共鸣方式,播评论性内容时,可以多运用胸腔共鸣,增加权威性;播儿童故事时,适当加入头腔共鸣,让声音更活泼亲切。艺考时,根据不同的自备稿件类型,合理调配共鸣,能让表演更出彩。

  除了技巧,融入情感才是塑造播音腔的灵魂。有些同学声音条件很好,但播出来的内容干巴巴的,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拿到一篇稿件,别急着张嘴就念,先静下心来通读几遍,理解主题、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比如播一篇关于环保的新闻稿,不能只是机械地念数据,要带着对环境问题的关切,用声音传递出呼吁保护地球的紧迫感。在考场上,你的情感投入能让考官感受到你对播音的热爱和理解,而不是把考试当成一场冰冷的技术展示。

  个性化表达是让播音腔脱颖而出的关键。现在的播音行业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声音,考官也希望看到有独特风格的考生。如果你声音清亮甜美,可以在播文艺类稿件时放大优势,形成清新灵动的风格;要是声音低沉浑厚,播财经新闻、纪录片解说就更有优势。平时可以多听不同类型的播音作品,分析主播的风格特点,结合自身条件摸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但个性化不是标新立异,还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塑造播音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感悟。在艺考这条路上,既要打磨技巧,又要保持对声音艺术的热爱和探索。当你能在考场上用独特的播音腔,把每一个字都变成有温度、有灵魂的声音,自然就能打动考官,离梦想的播音殿堂更进一步。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