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平舌音“口水音”之谜:成因与破解之道

     在播音专业的学习中,总有些细微却恼人的发音问题像藏在暗处的小尾巴,时不时冒出来捣乱。比如发“z、c、s”这类平舌音时,有些人总会伴随着“口水音”——那种黏糊糊、湿哒哒,像含着口水说话的杂音,轻则让声音显得不清爽,重则破坏整个表达的质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却让许多学习者困惑不已:明明已经很努力练习发音,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这恼人的“口水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小众却真实存在的困扰,从生理到心理,从技巧到习惯,一步步揭开它的面纱。
 
一、“口水音”从何而来:藏在发音背后的生理密码
      要解决问题,先得搞清楚根源。当我们发出“z、c、s”这些平舌音时,口腔究竟在经历怎样的运动?从发音原理来看,平舌音属于舌尖前音,需要舌尖轻触下齿背,舌头前部上抬,靠近上齿龈,形成窄缝,气流通过时摩擦成声。这个过程中,舌头的位置、口腔的开合度、唾液的分泌量,甚至呼吸的节奏,都可能成为“口水音”的导火索。
 1. 舌尖位置的“越界”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舌尖摆放位置不准确。比如,本应轻触下齿背的舌尖,可能不自觉地后缩或前伸,导致舌面与上齿龈的接触面积过大。当舌头过度挤压口腔前部时,唾液会被强制“赶”到舌尖附近,形成积聚。就像用勺子舀水时用力过猛,水会从边缘溢出一样,多余的唾液在气流通过时被带动,发出“滋滋啦啦”的杂音。
 2. 口腔湿度的“失控”
      播音时,口腔需要保持适度的湿润,但过度湿润就会适得其反。有些人天生唾液分泌旺盛,或是紧张时口腔黏膜腺体活跃,导致口水增多。当发平舌音时,快速的气流与舌面摩擦,就像搅动一杯水,唾液被“激活”成细小的气泡,随着声音一起冲出,形成恼人的“水声”。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尤为常见,因为精神紧绷会加剧唾液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3. 呼吸与发声的“错位”
      播音的呼吸讲究“气沉丹田”,但很多人在发平舌音时,容易忽略呼吸与发声的配合。如果呼气过猛或过急,气流会像突然打开的水龙头,冲击力过强,不仅会让舌尖颤抖,还会带动口腔内的唾液飞溅。反之,若气息不足,发声时舌头不得不更用力地挤压,同样会加剧唾液的分泌和搅动。就像开车时油门踩得忽大忽小,车子会一顿一顿,呼吸与发声的不和谐,也会让声音变得“磕磕绊绊”。

 

二、破除“口水音”的三重境界:从技巧到习惯的蜕变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针对性的解决之道。破除“口水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分阶段、有层次地练习,从调整生理状态到重塑发声习惯,逐步攻克难关。
 1. 基础功:口腔的“清场”与“校准”
  舌尖定位训练
      对着镜子,伸出舌尖轻触下齿背,保持这个姿势发“z、c、s”。注意观察舌尖是否稳定,有没有后缩或前伸的倾向。可以用手指轻轻按住下巴,感受下颌的放松状态,避免舌根用力过度。每天练习5分钟,就像给舌尖“划定安全区”,让它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口腔保湿与控制
播音前1小时避免吃太咸、太甜或太油腻的食物,这些会刺激唾液分泌。如果唾液过多,可以轻轻吞咽几次,或用舌尖轻抵上颚,让唾液自然流入咽部。也可以含一片薄荷叶(注意不要咀嚼),清凉的感觉能暂时抑制唾液分泌,同时让口腔保持清爽。
  呼吸与发声的“慢动作”磨合
      先做“无声呼吸练习”:双手叉腰,慢吸慢呼,感受腹部的起伏,确保气息平稳。然后轻声发“z、c、s”,用手摸脖子前侧,检查声带是否过度振动(正常情况下应只有轻微震动)。一开始可以放慢语速,就像用慢镜头拍摄一样,让每一个音都清晰舒展,等呼吸与发声配合熟练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2. 进阶法:从“精准”到“轻盈”的跨越
   舌尖的“弹性训练”
      想象舌尖是一只灵活的小松鼠,在发“z、c、s”时,轻轻弹动而不是死死抵住下齿背。可以练习“舌尖打响”:舌尖快速击打下齿背,发出“哒哒”的声音,每天练20次,增强舌尖的灵活性和控制力。当舌尖能轻松弹起时,发平舌音就会像弹钢琴一样有节奏感,减少与唾液的“纠缠”。
   气流的“柔化处理”
      找一张薄纸,贴在墙上,对着纸发“s”音,观察纸的飘动幅度。理想的状态是纸微微颤动,而不是被吹得乱晃。如果纸动得太厉害,说明气流过强,需要调整呼气力度。就像吹蜡烛时,要让火苗轻轻摇曳而不是熄灭,柔和的气流既能保证发音清晰,又能减少对唾液的冲击。
   “干音”与“湿音”的对比练习
      准备两段录音:一段故意带着口水音发“z、c、s”,另一段尽量控制口水音。反复听对比,感受两者的差异。有时候,耳朵比嘴巴更敏感,通过听觉反馈,能更快找到正确的发声感觉。就像学画画时对比原画和自己的作品,差距一目了然,改进方向也就清晰了。
3. 高阶术:从“刻意控制”到“肌肉记忆”的升华
   绕口令的“脱敏训练”
      选择一些包含平舌音的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先慢速练习,确保每个音都干净利落,再逐步加快速度。一开始可能会因为语速加快而出现口水音,但坚持练习后,口腔肌肉会形成记忆,就像熟练的打字员不用看键盘也能准确敲击,舌头会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模拟场景练习
      想象自己正在播报新闻、主持节目,在有感情、有节奏的表达中融入平舌音练习。比如,播一段关于“森林、草原、溪流”的稿件,里面有很多“s、c”音,在投入情感的同时,注意控制口水音。这就像演员在表演中融入技巧,让技术成为表达的工具,而不是负担。
   心理暗示的“正向循环”
      很多人一想到“口水音”就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出错。可以在练习前对着镜子微笑,轻声对自己说:“我的声音很清爽,平舌音就像清晨的露珠,干净透亮。”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放松神经,减少唾液分泌,形成良性循环。就像运动员赛前给自己打气,心理状态好了,身体才能更好地配合。

 

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除了生理和技巧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些生活习惯和细节可能悄悄助长“口水音”,需要格外注意:
1. 牙齿与舌位的“隐秘关系”
      如果有牙齿不齐(如前牙突出、咬合不正)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舌尖的摆放位置,导致唾液积聚。这种情况下,最好咨询专业的语音矫正师,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调整舌位,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牙齿矫正。就像建房子地基不平,需要先修整地基,发音的“地基”稳了,上层建筑才能牢固。
2. 喉咙的“过度用力”
      有些人误以为声音洪亮需要喉咙使劲,结果导致舌根紧张,挤压唾液腺。其实,播音的发声核心在气息,喉咙应保持放松状态。可以通过“哼鸣练习”来感受:闭上嘴巴,发“嗯”的声音,感受鼻腔和头腔的振动,而不是喉咙的紧绷。就像拉小提琴,用力压琴弦反而声音难听,放松手腕才能拉出优美的音色。
 3. 饮食与作息的“蝴蝶效应”
      熬夜、疲劳会导致口腔黏膜干燥或水肿,影响唾液分泌和舌头的灵活性。而辛辣、油腻的食物会刺激肠胃,间接影响口腔状态。保持规律的作息,清淡饮食,就像给身体“定期保养”,发声器官状态好了,自然能减少不必要的杂音。
 
四、写给每一个努力发声的你
      在播音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专属自己的“拦路虎”。“口水音”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关卡,但攻克它的过程,却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学会与身体对话。就像打磨一块璞玉,每一道细微的划痕都是通向完美的必经之路。
      当你对着镜子练习千百次,终于在某一天发现,平舌音如春风拂过湖面般清爽,没有了恼人的杂音,那种成就感会比任何赞美都更动人。这不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对耐心和毅力的考验。记住,所有看似简单的“正确发音”,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调整和坚持。就像鸟儿学飞,一开始总是跌跌撞撞,但只要不断扇动翅膀,终有一天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所以,别着急,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每一个“z、c、s”都成为你声音里的闪光点。当有一天,你站在舞台上或话筒前,自信地发出清晰、流畅的平舌音时,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口水音”,早已化作成长路上的铺路石,默默见证着你的蜕变。
 
      愿你的声音如清泉流淌,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努力的温度,干净、明亮,充满力量。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