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艺考生在读诗歌朗诵时需要注意什么

  诗歌朗诵作为播音艺考中的重要考察内容,既需要展现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需要体现声音的塑造功底。对于艺考生而言,想要让朗诵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专业水准,需要从文本解析、情感表达、声音控制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出完整的艺术情境。

  首先要做的是深度解构诗歌文本。诗歌的魅力在于凝练的语言背后藏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朗诵前必须逐字逐句拆解文字密码。先梳理诗歌的表层含义,明确每一句的陈述对象、动作指向和场景氛围,比如田园诗中“炊烟”“麦浪”等意象对应的是宁静的乡村图景,边塞诗里“孤烟”“落日”则暗含苍凉感。在此基础上,要挖掘文字背后的潜台词——那些没有直接说出却能通过语气、停顿传递的情绪。比如一句“春天来了”,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是欣喜的宣告,也可能是历经寒冬后的轻叹,这种差异需要通过反复揣摩文本细节来把握。



 

  情感的表达需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过度煽情,用夸张的语气和刻意的停顿制造“感染力”,结果反而让情感显得虚假;二是情感淡漠,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朗读,让诗歌变成毫无生气的文字堆砌。真正动人的情感应该是克制而有层次的,像水一样自然流淌。可以从诗歌的节奏变化中寻找情感的起伏线索,比如短句的急促对应激动或紧张,长句的舒缓则适合抒发深沉或悠远的思绪。同时,要让情感与自身的生命体验产生连接,比如朗诵关于思念的诗句时,不必刻意模仿“悲伤”的腔调,而是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牵挂情绪,让声音自然带上温度。这种源于真实感受的表达,即使音量不大,也能穿透听众的内心。

  声音的控制是诗歌朗诵的技术基础,需要在气息、语调、停顿三个方面下功夫。气息是声音的支撑,缺乏稳定的气息,情感表达就会显得乏力。可以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气息的持久性,在朗诵长句时均匀分配气息,避免中途换气打断语意。语调的变化要服务于内容,避免形成固定的“朗诵腔”——那种不分诗歌内容,一律用高亢或低沉的语调处理的方式。比如朗诵轻快的小诗时,语调可以明亮上扬,而处理沉郁的作品时,语调则应相对平缓,用细微的音色变化传递情感。停顿的运用更是一门艺术,除了句读的自然停顿,还可以在关键意象前后设置停顿,给听众留下想象空间。比如“月光/落在/窗台上”,在“月光”后稍作停顿,能让听众先在脑海中浮现月光的意象,再随着声音进入场景。

  对诗歌节奏的把握需要结合文本的韵律和情感的流动。格律诗有严谨的平仄和押韵,朗诵时要体现出韵律的美感,但不能为了押韵而破坏语意的连贯;现代诗的节奏更自由,需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调整语速,有时甚至可以通过刻意的快慢对比制造张力。比如在朗诵节奏明快的诗句时,语速可以稍快,但要保证每个字的清晰度;在表达深沉情感时,适当放慢语速,让每个字都带着重量。节奏的变化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既要有规律又不拘泥于规律,让听众在声音的起伏中感受到诗歌的生命力。


 

  眼神和肢体语言是辅助表达的重要手段,但在艺考中需要适度运用。眼神要与朗诵的内容相呼应,看向远方时可以配合悠远的情感,注视前方时则适合传递坚定或亲切的情绪,避免漫无目的地扫视或长时间低头看稿。肢体动作要简洁自然,一个轻微的手势或许能强化情感的表达,但过多的动作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真正的专业表现,应该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传递的内容上,而非外在的表演形式。

  最后,要在“个性化”与“准确性”之间找到平衡。艺考中的诗歌朗诵不是对标准答案的复制,考官更希望看到考生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可以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比如对某个意象的强调,或是对某句诗节奏的特殊处理,这些个性化的表达能体现考生的艺术感知力。但这种个性化不能变成随意篡改,比如为了追求“独特”而刻意颠倒诗句的节奏,或是用与诗歌基调相悖的语调处理文本,结果只会偏离朗诵的核心目的。

  总之,诗歌朗诵的核心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艺考生需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自然的情感、稳定的声音和恰当的技巧,让诗歌的文字在声音中复活,最终呈现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个人风格的朗诵作品。这既需要日复一日的技术训练,更需要对文字保持敏感和敬畏,在每一次朗诵中都像第一次接触文本那样,认真感受每一个字的温度和重量。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