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艺考生朗诵吐字归音技巧

       在艺考考场的聚光灯下,播音专业考生的每一次发声都是与评委的无声对话。当声音穿透寂静,吐字归音的精妙处理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将文字雕琢成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相较于广为人知的唇舌力度训练,吐字归音的深层技巧更像是隐匿在语言肌理中的韵律密码,需要考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步解锁。

  汉语语音系统的独特性决定了吐字归音的复杂性。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线性发音,汉字每个音节都包含字头、字腹、字尾三个维度。字头作为发音的起点,其爆发力直接影响听众的第一感知。当考生朗诵"大漠孤烟直"时,字头"大"的双唇紧闭与瞬间爆破,需要凝聚如拉满的弓弦般的力量,却又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的生硬感。这就要求口腔前部肌肉保持适度紧张,在短暂的接触中完成精准的阻塞与释放,如同古琴弹奏时指尖划过琴弦的瞬间震颤。

  字腹作为音节的核心,承载着最饱满的情感与最舒展的共鸣。在处理开口度较大的韵母时,如朗诵"长河落日圆"中的"长"字,需要调动口腔后部空间,使声音在咽腔、口腔形成立体共鸣。此时的喉部应保持松弛状态,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的音色僵硬。可以想象声音如同水流注入空谷,在腔体中自然回荡,既保持圆润饱满的音色,又不失清晰的字音辨识度。这种对共鸣空间的精妙控制,往往需要通过"气泡音练习""哼鸣训练"等特殊方法逐步培养。


 

  字尾归音的处理是许多考生容易忽视的关键环节。当朗诵收尾时,若"直"字的舌尖未能准确抵住上齿龈完成归音,整个音节就会失去完整的音韵美感。归音训练需要建立肌肉记忆,特别是针对前后鼻音、鼻边音等易混淆音素,更要通过慢读分解的方式强化精准度。在练习时,可以尝试将每个音节拆解成三拍:一拍发字头,两拍拖长字腹,最后半拍完成归音。这种刻意放慢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纠正归音不到位的问题。

  呼吸与吐字的协同配合构成了语言流动的生命力。艺考中常见的错误是将呼吸与发声割裂处理,导致朗诵时出现气声脱节的现象。理想的发声状态应是"气带声走",在呼气过程中完成字头的爆发与字腹的舒展。当朗诵"风萧萧兮易水寒"时,可在"风"字前深吸一口气,让气息像溪水漫过鹅卵石般推动声音流动,在"寒"字收尾时仍保留余韵悠长的气息支撑。这种呼吸控制需要长期的"慢吸慢呼""快吸慢呼"训练,培养对气息量的精准感知。

  情感表达与吐字归音的融合是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当朗诵李白的豪放诗篇时,字头的力度需要增强,归音更显干脆利落;而演绎婉约词作时,字腹的共鸣应更偏向柔和,归音处理要细腻绵长。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技巧叠加,而是要求考生将文字理解转化为发声控制。在练习中,可以尝试同一作品用不同情感基调演绎,通过对比分析找到最契合文本内涵的发声方式。


 

  口腔控制的微妙差异也影响着吐字质量。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变化,都会在音色上产生显著差异。当朗诵"明月几时有"时,"月"字的撮口呼需要唇部肌肉适度收紧,形成圆润的唇形通道;而"时"字的舌尖前音则要求舌面平展,舌尖轻抵上齿背。这些细节控制需要通过"绕口令变形训练"来强化,即将传统绕口令进行节奏、速度、力度的多样化改编,培养口腔肌肉的灵活度。

  在数字化录音设备普及的今天,艺考对声音质量的要求愈发严苛。考生不仅要在现场展现出色的吐字归音,更要适应录音设备对声音细节的放大效果。这就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使用专业录音软件进行自我监听,通过波形分析、频谱显示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发声问题。同时,注意避免因过度追求技巧而丧失语言的自然感,始终保持"字正腔圆"与"生动表达"的平衡。

  播音艺考的吐字归音训练,本质上是对声音美学的深度探索。当考生能够将生理发声技巧与心理情感表达完美融合,使每个字音都成为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载体时,语言就不再是简单的符号组合,而是化作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达。这种对声音的雕琢过程,既是专业素养的积累,更是对语言艺术的虔诚追求。在艺考的舞台上,掌握吐字归音的深层技巧,就是为自己的声音赋予打动人心的力量。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