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艺考生朗诵时如何把握节奏与语速

       播音专业艺考的朗诵环节,就像一场用声音编织的魔法秀,节奏与语速是最关键的两根魔杖。很多艺考生总觉得,朗诵就是把稿子念顺、念响亮,其实远不止于此。节奏和语速的把控,能让文字从纸上“活”过来,钻进考官的耳朵,撞进他们的心里。
 
       先说说容易被忽视的“呼吸节奏”。这就像音乐里的节拍器,藏在每个句子的间隙里。有些考生一开口就像被按了快进键,噼里啪啦说完一大段,中间不带喘气的。这样不仅自己说得累,听众也听得晕头转向。不妨把朗诵当成一场和考官的对话,该停顿的时候就停一停,给彼此留些“眼神交流”的时间。比如读到“她站在那里,望着远方”,在逗号和句号的地方稍作停顿,就好像真的看见一个人停下脚步,陷入沉思。这种带着呼吸感的节奏,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
 
       还有一种常被误解的“情感节奏”。不少同学觉得朗诵时感情越浓烈越好,从头到尾都扯着嗓子喊,结果像在演夸张的舞台剧。真正高明的节奏,是懂得“收放自如”。就拿《再别康桥》来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头要像羽毛飘落般轻柔,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时,可以稍微加快语速、提高声调,展现沉醉的情绪,最后“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归于平静。这种起伏就像坐过山车,有舒缓的爬坡,也有刺激的俯冲,才能抓住听众的心。

 

       语速的学问也藏在细节里。很多考生误以为“语速快=口才好”,其实盲目求快只会暴露缺陷。比如新闻类稿件,有些同学为了模仿专业播音员的“字正腔圆”,语速快得像机关枪,结果每个字都含混不清。遇到这类稿件,不妨把每个字当成一颗颗珍珠,用适中的语速“串”起来,清晰比速度更重要。而诗歌朗诵时,适当放慢语速能营造意境,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把每个字都“砸”在听众心上,比急匆匆念完更有感染力。
 
       小众一点的技巧,试试从“生活场景”找灵感。想象自己在不同场合说话的状态:在喧闹的菜市场和人讨价还价,语速肯定快且急切;在安静的图书馆提醒别人小声,语速就会慢且轻柔。朗诵时也可以代入这些场景,比如读一篇描写战争的稿件,模拟炮火纷飞时士兵急促的喊话;读田园诗歌,模仿老农慢悠悠讲故事的语气。这种生活化的处理,能让朗诵更生动自然。
 
       另外,别忽视“重音”对节奏的影响。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和感觉也大不一样。比如“我没说他偷了钱”,重音放在“我”上,强调不是我说的;重音放在“偷”上,就变成质疑偷钱这个行为。巧妙运用重音,能让句子产生戏剧化的节奏变化。可以在练习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音,反复朗读体会差异。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肢体语言节奏”。虽然朗诵主要靠声音,但适当的肢体动作能辅助表达。比如说到“向上攀登”时抬手,“向下坠落”时垂臂,这些动作的节奏要和声音同步。但千万别过度,不然就成了“手舞足蹈”的表演,反而分散注意力。
 
       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性格”也很关键。有些同学天生嗓音清亮,适合明快活泼的节奏;有些声音低沉浑厚,更适合深沉厚重的风格。与其盲目模仿别人,不如多尝试不同类型的稿件,找到最能展现自己优势的节奏和语速。可以录下自己的朗诵,反复听哪里卡顿、哪里拖沓,就像给自己的声音做“体检”。
 
       播音艺考的朗诵没有标准答案,节奏和语速的把握就像调味,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味道。别害怕犯错,大胆尝试、不断打磨,让声音带着你的理解和情感,在考场上绽放独特的光彩。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