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那些提高朗诵的小技巧

        播音专业艺考中,朗诵是考察的关键环节,想要脱颖而出,仅靠标准的发音和流利的表达远远不够。今天,就来聊聊那些能让朗诵水平“悄悄拔尖”的小众实用技巧,帮助艺考生们用声音打动考官。
 
       首先,要学会给文字“做减法”。拿到一篇稿件,很多同学总想着把每个字都咬得字正腔圆,用力过猛反而显得生硬。不妨试试“留白”的艺术。就像国画里的空白,无声处自有千言万语。在朗诵时,适当的停顿和气息留白,能制造出独特的节奏感和想象空间。比如读抒情散文,在描绘景色的长句后,稍作停顿,让听众跟着你的气息去感受画面的延展;在情感转折处,短暂的沉默比直白的情绪宣泄更有冲击力。这种“不说话”的艺术,能让文字的韵味慢慢渗透出来。

 

       呼吸也是朗诵的“隐藏武器”。我们平时习惯胸式呼吸,但对于朗诵来说,腹式呼吸能提供更稳定、持久的气息支持。可以试试躺着练习呼吸,把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隆起,呼气时腹部下沉,找到那种“气沉丹田”的感觉。在朗诵时,气息的运用要和情感、节奏配合。表达急切的情绪,气息可以短促而有力;表现悠远的意境,气息要绵长舒缓。比如读边塞诗,用深沉而有张力的气息,模拟出大漠孤烟的苍凉;读田园诗,气息要轻柔平和,营造出悠然闲适的氛围。
 
       声音的“化妆术”也值得研究。很多同学认为播音只要声音洪亮、清晰就行,其实声音也能“变脸”。通过调整共鸣腔,可以塑造不同的声音形象。练习口腔共鸣时,可以张开牙关,发“a”音,感受声音在口腔前部振动;练习胸腔共鸣,把手放在胸口,发低沉的“嗯”音,体会胸腔的震动;而头腔共鸣则能让声音更明亮空灵。在朗诵不同题材的作品时,灵活运用这些共鸣方式。比如朗诵童话故事,可以多用头腔共鸣,让声音更活泼清脆;朗诵历史散文,加入胸腔共鸣,增强声音的厚重感。
 
       想象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朗诵不是机械地念字,而是要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把听众带入你创造的世界。拿到稿件后,先闭上眼睛,让文字在脑海中“放映电影”。比如读《荷塘月色》,就想象自己漫步在清华园的小路上,月光洒在荷叶上的微光,风吹过荷塘的沙沙声,甚至能闻到荷花的清香。当你把这些细节融入朗诵,语气、语调、重音都会自然地随着情感流动,声音也会变得鲜活生动。

 

       另外,尝试打破常规的朗诵方式也能带来惊喜。比如变换语速,在强调重点内容时放慢速度,像在讲述重要秘密;而在表现紧张、激烈的场景时,加快语速,营造紧迫感。还可以改变音色,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特点,朗诵小说选段时,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用声音诠释他们的性格、年龄和情绪。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朗诵,能让作品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日常积累也有小众的窍门。除了多读经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关注一些小众的诗歌、散文公众号,接触不同风格的文字。听广播剧、有声书时,不只是听故事,更要分析主播如何运用声音技巧塑造人物、渲染氛围。平时走路、坐车时,也能练习朗诵。把看到的风景、脑海中的想法即兴用声音表达出来,锻炼语言组织和即兴表达能力。
 
       最后,别忘了朗诵是一场“声音的对话”。在练习时,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声音的状态。真诚地和文字交流,把每一次朗诵都当作和听众的倾心交谈。不要害怕犯错,大胆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风格。通过这些小众又实用的技巧,相信播音艺考生们能在朗诵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考场上用声音征服考官,讲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