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于1945年,经过76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涵盖艺术学所有学科的综合院校。上戏研究生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上海戏剧学院现拥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研究生700多人。
近年来,上戏研究生教育锐意改革,在招生、培养、学位、学工、质量保障、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有改革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研究生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研究生类型日益增多。
艺术专业学位(MFA)包含戏剧、戏曲、广播电视、电影、艺术设计、舞蹈、美术七个专业领域,MA和MFA专业方向达44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型博士生、硕士生科研成果显著。MFA培养成果丰硕,入选全国艺术硕士学位设置15年优秀毕业成果12项。国际交流成果丰富,与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
2018年,以上戏研究生为主要创作团队的话剧《枫梓乡》登上纽约外百老汇戏剧舞台,这是首部中国古典题材的英文话剧在美演出,也是中国艺术硕士(MFA)首次在纽约外百老汇戏剧舞台演出,在美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上戏连续举办十三年的戏剧影视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区域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紫藤花开——MFA学位作品演出季”等以“紫藤”为标志的系列活动,是戏剧与影视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知名学术品牌。
招生规模
上戏现有在校研究生700多名,2021年上戏研究生招生总数又创新高,硕士研究生录取总数为262名,博士研究生录取总数为37名,研究生录取总人数比2020年增长了13.25%。
教学条件
学校现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方向7个。
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首批高峰Ⅰ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首批高原Ⅰ类、Ⅱ类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设行列。
学校已形成“四个中心”的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分别是:戏剧艺术教育中心(华山路校区);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国际舞蹈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昌林路校区)。
设有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创意学院等研究生培养部门,研究生教学硬件条件不断提升。
合作交流
近年来,上戏研究生教育围绕打造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艺术硕士教育的目标,打造一年一度的“紫藤花开”研究生作品演出季,花开上戏、绽放上海。
跨院系联合毕业作品——原创话剧《焊神》,以中国焊接领域标杆人物、全国劳模张翼飞为原型,将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搬上了话剧舞台,荣获首届“乌镇杯”戏剧大赛最佳作品奖。上戏硕博的实践作品《枫梓乡》,获纽约创新戏剧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
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硕士培养逐渐形成以公演为核心的实战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戏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对接上海文化发展和上海文创“50条”发展需求,使研究生毕业作品能更直接服务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和市民艺术生活。
实验室建设
上戏现有国家级实验室“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市级实验室“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舞台综合教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学校灯光实验室始建于1986年,2008年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新媒体智能灯光实验室”,为国内顶尖的灯光教学实验空间。舞美系“舞台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新视觉舞台空间实验室、新媒体智能灯光实验室、新效果服装化妆实验室。2004年,在上海市科委大力支持下,学校获批上海市第一家文科实验室,以此为基础成功获批文旅部首批重点实验室。此外,全球城市(上海)文化观测研究中心为首家针对国际文化大都市研究研究的智库型机构,国家大剧院与学校共建的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研究基地),致力于剧院及艺术表演团体领域的研究、培训、交流以及提供相关决策咨询等,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高校智库)等省部级智库与科研基地相继建立,响应了新时代国家对高校的新要求,提升了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拓展了高校科研改革的新路径。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