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教授在4教807会议室做了题为《语言视域下的语境、传播、能力》的学术报告。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杨小锋教授主持报告会,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李皙、米斯茹、王屹飞、王博等老师出席了报告会。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16级、2017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学术讲座。
李洪岩教授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他主要从事播音主持、诵读、语言表达、新闻发言等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有《播音主持传播定位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传媒变革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走向分析》《古典文学作品朗诵要点漫谈》《诗歌朗诵技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文化品位及审美趋势研究》等文章和专著。
李洪岩教授围绕“语言视域下的语境、传播、能力”这一中心,就“语言视域—现代传播的通行证”、“语言传播”、“语言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讲座期间,李洪岩教授运用了丰富鲜活的影像典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讲座撼动人心。
讲座伊始,李洪岩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明第一个关键词“语境”。“语境”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文,以文章为例上下文是最小的语境。另一个是说话所处的环境。他特别指出本次报告所讲的语境,范围更广,相当于社会环境。第二个关键词是传播。过去,人们称所处的环境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等,而现在有两个词能概括当下,媒介社会和信息社会。这里的“信息”,又主要集中在“视”和“听”,网络媒体上呈现出的更多可视、可听化的内容成为了信息主要的载体。因此当下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媒介社会”和“视听社会”,所以传播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素养。第三个关键词是能力,特指“语言能力”。针对在座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李洪岩教授通过音视频实例,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主要问题。
李洪岩教授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社会的应然选择。语言不单单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还有文明传承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很难判断哪些行为是今天独立存在,还是自古遗留下的“集体无意识”的深沉记忆。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视听社会,语言是现代传播的通行证。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与其说“应对”新媒体不如说“面对”它。因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本质上不是对立的。什么是历史?其实重大的历史都是当时重大的新闻事件,被史家用独到的眼光选取了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了历史。如果我们所做的是传播信息,那就是用语言这种方式,观察、记录传播了最重要的事实。当它足够有价值,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何传播?语言能力的提升与锤炼语言相关。当两个人的表达内容属性一致,语言的形式美,自然包括语言的音声层面,会让语言表达更易被接受。文以载道,“音亦载道”,声音是能够传达思想与理念。报告期间,李洪岩教授反复强调,在“后真相时代”,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除了传播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传达情绪,传递情感。
讲座结束时,杨小锋教授再次感谢了李洪岩教授并高度肯定了本次学术报告,在谈及自身感受时用了“震撼”一词。他说,李洪岩教授在本次报告中既强调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坚守的核心内容,也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更多地去思考社会的变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何去拥抱这个发展的时代。他还希望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能够引领全国的播音主持艺术院校,共同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做大、做强、做好。最后,杨小锋教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要扎牢专业基础,提升人文素养,开拓研究视野。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