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报是播音专业艺考的核心考核内容,既要求准确传递信息,又需展现专业的播报素养。相较于日常说话,新闻播报有其规范的逻辑框架和表达技巧,掌握“五步法”能帮助艺考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处理稿件,呈现清晰、流畅、有质感的播报效果。以下从备稿到呈现的五个关键步骤,拆解新闻播报的实操技巧。
一、第一步:稿件解构——3分钟内“吃透”新闻核心
拿到新闻稿件后,首要任务是快速梳理内容逻辑,明确播报重点,避免盲目开口导致信息传递混乱。
1. 划分“新闻要素”
用30秒快速标记新闻中的“5W1H”(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这是新闻的核心骨架。例如时政新闻中,“时间”和“事件主体”通常是重点;民生新闻中,“事件影响”和“解决方式”更受关注。标记时用不同符号区分(如波浪线标主体,直线标时间),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2. 梳理“逻辑层次”
新闻稿件多按“总分”“因果”或“时间顺序”展开,用斜线划分段落层次。比如政策类新闻常为“政策内容→出台背景→实施影响”;突发事件新闻多为“事件发生→现场情况→后续处理”。明确层次后,播报时能自然区分语气节奏,避免平铺直叙。
3. 标记“易错点”
立刻圈出易读错的字词(如地名、人名、专业术语),例如“蚌埠(bèng bù)”“东莞(dōng guǎn)”等易读错地名,“区块链”“碳中和”等术语的准确发音,可快速轻声试读2遍,避免上镜时卡顿。
二、语气定位——让“新闻态度”精准传递
新闻播报不是机械念稿,而是根据内容传递恰当的“情感倾向”,不同类型新闻需匹配不同语气基调,这是体现专业度的关键。
1. 时政新闻:庄重沉稳,信息清晰
语气特点:语速中等(每分钟200-220字),声调平稳,避免高低起伏过大,重点突出“政策名称”“数据”“领导人讲话”等内容。
示例:播报“全国两会闭幕”新闻时,“会议通过了《XX法案》”需加重“通过”二字,语气坚定有力,体现事件的权威性;涉及数据时(如“GDP增长5.2%”),数字发音清晰,语速稍缓让听众捕捉关键信息。
2. 民生新闻:亲切自然,贴近生活
语气特点:语速稍快(每分钟220-240字),声调柔和,加入轻微的“交流感”,避免过于严肃,重点突出“事件影响”“民众反应”等内容。
示例:播报“小区加装电梯新规”时,“居民可通过线上申请”中的“居民”二字语气亲切,仿佛在向身边人解释政策;提到“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时,语气带轻微喜悦,传递民生改善的积极信号。
3. 突发新闻:紧凑明快,主次分明
语气特点:语速偏快(每分钟240-260字),声调略高但不慌张,重点突出“事件现状”“救援进展”“提醒信息”,避免冗余描述。
示例:播报“暴雨导致路段积水”时,“XX路段已封闭,请市民绕行”需语气急切,“封闭”“绕行”二字加重,传递紧急提示;描述现场情况时(如“消防已救出12人”),语速稍稳,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三、节奏把控——用“停顿与重音”塑造层次感
新闻播报的“节奏感”决定听众的接收效率,恰当的停顿和重音能让信息层次分明,避免听众产生听觉疲劳,这需要通过句间停顿和字词重音来实现。
1. 停顿:划分意群,避免“一口气到底”
句间停顿:在逗号处停顿0.5秒,句号处停顿1秒,段落间停顿1.5秒,让听众有消化信息的时间。例如“近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 明确2024年民生保障重点工作。/” 用“/”标记停顿点,避免连句导致信息堆积。
逻辑停顿:在“转折”“因果”关系处增加停顿,例如“虽然近期气温回升,/ 但周末将迎来强降温”,在“但”前停顿,突出前后内容的对比;“由于持续干旱,/ 当地启动应急供水方案”,在“由于”后停顿,强调因果逻辑。
2. 重音:突出“核心信息”,避免“句句重音”
重音选择:每句只选1-2个核心词作为重音,避免全句重读导致重点模糊。例如“今年粮食产量突破1.3万亿斤”,重音放在“突破”和“1.3万亿斤”,体现产量的突破性;“警方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重音在“成功抓获”,突出事件结果。
重音技巧:通过“声调略高”“语速稍缓”“气息加重”体现重音,而非单纯“喊字”。例如“这一政策将惠及千万家庭”,“惠及”二字气息下沉,声调微微上扬,自然突出重要性。
四、状态呈现——镜头前的“自信感”塑造
新闻播报的“外在状态”与内容传递同等重要,镜头会放大紧张或松弛的细节,稳定的状态能让考官感受到你的专业潜力。
1. 眼神:专注且有“穿透力”
直视镜头中心,想象镜头后是“需要获取信息的观众”,眼神坚定不游离,避免频繁低头看稿(可提前熟悉稿件,只在关键处快速扫稿)。遇到长句时,句中换气不低头,保持眼神与镜头的“连接感”,让听众感受到你的自信。
2. 姿态:挺拔放松,不僵不垮
站姿采用“丁字步”,重心稳定,双肩自然下沉,避免耸肩或含胸;手势可自然放在身前(双手轻握或自然下垂),如需强调内容,可做轻微抬手动作(幅度不超过肩膀),避免手势过多分散注意力。
3. 气息:稳定支撑,避免“气短”
播报前深呼吸2次(吸气至丹田,腹部微微隆起),长句中间在“意群停顿”处换气,避免句中突然换气导致声音发虚。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处快速换气,保证后半句声音饱满有力。
五、应急调整——上镜失误的“无痕补救”
即使准备充分,上镜时也可能出现口误、卡顿等问题,此时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考官评分,“不慌不乱、自然补救”是关键。
1. 口误:快速纠错,不重复纠结
轻微口误(如读错一个字):立即重读正确内容,语气不变,仿佛没出错。例如把“政策”读成“政测”,可接“政策”继续播报,不做停顿或道歉,避免放大失误。
严重口误(如内容说错):若错误影响信息传递,可自然停顿半秒,说“抱歉,更正一下”,然后清晰重读正确内容,语气沉稳,之后快速进入正常播报节奏,不流露慌乱情绪。
2. 卡顿:顺势衔接,保持节奏
因忘词卡顿:若短时(1秒内)想不起内容,可轻轻眨眼,用“嗯”“呃”等语气词过渡(但避免频繁使用),同时快速扫稿找到对应位置,找到后立即接稿,语速稍缓继续,让衔接自然。
因外界干扰卡顿(如突发噪音):等干扰结束后,从最近的“意群”开始重新播报(如“刚才说到……”),语气平稳,体现临场应变能力。
3. 设备问题:保持状态,听候指令
若遇镜头晃动、声音中断等设备故障,保持原有姿态和表情,眼神依旧专注,不东张西望或露出不耐烦,等工作人员提示“继续”后,从暂停处自然衔接,避免抱怨或慌乱调整设备。
总结
新闻播报的“五步法”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先解构稿件抓核心,再定语气找基调,用节奏分层次,靠状态显专业,以应急稳心态。艺考生需通过大量练习(每天录制3-5条新闻视频,回放纠错),让这些技巧内化为“本能反应”,最终在镜头前呈现“内容准确、语气恰当、状态稳定”的专业播报效果。记住,新闻播报的最高境界是“让听众记住信息,而非记住你的失误”,扎实的基础加灵活的技巧,才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