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艺考新闻评述三大得分点:核心、基础与加分项

        在播音艺考的新闻评述环节,考官往往通过考生对热点事件的解读,考察其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价值观。这一环节看似自由发挥,实则暗藏评分“潜规则”。以下从核心矛盾抓取、论述框架搭建、情感温度传递三个维度,结合真实考场案例,解析如何在5分钟内抓住考官注意力。
 
一、核心得分点:精准抓取事件矛盾本质
       新闻评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事件底层逻辑的穿透力。许多考生习惯堆砌表面现象,却忽略对矛盾本质的挖掘。例如2023年某省模拟题“景区门票预约制引发老年人入园难”,多数考生停留在“技术鸿沟”的浅层分析,而高分卷则直指公共服务设计中的代际公平——当数字化成为趋势,如何在效率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
       实操技巧:用“矛盾分析法”拆解事件,找出主体关系:如“景区(管理者)—游客(消费者)—特殊群体(老年人)”的三角关系。追问深层动因:是技术迭代的必经阵痛,还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滞后?关联政策背景:如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警惕“非黑即白”思维,避免简单批判“预约制不好”或“老年人该学技术”,而是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如“设立线下预约窗口+志愿者帮扶机制”,展现辩证思维。用数据强化说服力,引用真实数据(如“中国60岁以上网民占比仅12.3%”),比空泛议论更具可信度。某考生在评述“外卖员困在系统里”时,列举“某平台骑手日均接单量从2017年的15单增至2023年的35单”,数据背后的劳动强度变化一目了然。



二、基础得分点:搭建“金字塔”论述框架
       清晰的逻辑框架是新闻评述的“骨骼”。推荐使用**“金字塔原理”**:先亮明核心观点,再分层次展开论证,最后升华总结。以“网红书店转型困境”为例:
总(观点):网红书店的衰落,本质是“流量思维”与“内容价值”的错位。
分(论证):第一层(现象):打卡拍照取代阅读本质,导致顾客“一次性消费”;第二层(原因):资本盲目跟风造成业态同质化,忽视图书选品与文化活动策划;第三层(对策):参考日本“茑屋书店”模式,以会员制深耕社群,用“图书+咖啡+讲座”构建文化生态圈。
总(升华):实体书店的破局之路,在于从“网红打卡地”回归“精神栖息地”。
常见误区规避:
1. 忌“流水账式叙述”
某考生评述“大学生摆摊卖�”时,全程描述摆摊过程,却未提炼“创业观”“职业选择多元化”等核心议题,导致内容松散。
2. 控制论据数量
每个论点搭配1-2个论据即可,避免堆砌案例。如论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可举“陕西袁家村用非遗小吃带动旅游”和“浙江松阳古村修复留住乡愁”两个典型案例,一北一南形成对照。
3. 善用过渡句衔接
用“值得注意的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从长远来看”等句式,引导听众跟随思维脉络。
 
三、加分项:用情感温度突破“模板化”陷阱
       新闻评述的最高境界,是让理性观点与感性表达自然融合。考官阅人无数,对“模板化”答题早已免疫,而真实的情感共鸣才是破局关键。
       情感注入三大路径:
1. 细节化场景还原
评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避免笼统说“孩子们需要关爱”,而改用具体画面:“某山区小学的课桌上,还留着去年母亲节孩子给父母写的未寄出的信,铅笔字被泪水晕开了边角。”细节越具体,感染力越强。
2. 个人化体验链接
一位考生在评述“非遗传承”时,讲述奶奶教自己绣湘绣的经历:“她总说‘针脚要像稻穗一样密’,现在年轻人追求快,可老祖宗的手艺慢工才能出细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比空泛呼吁更动人。
3. 克制的抒情升华
结尾处用诗意语言点睛,但需避免矫揉造作。如评述“传统村落保护”时,以“每个村落都是一本未翻开的书,别等书页泛黄了才想起阅读”作结,既点明价值,又留有余味。
情感表达禁忌:
忌滥用排比句制造“伪激情”,如“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这类空洞口号;
忌为博同情虚构故事,真实案例的力量远胜编造(可参考《中国新闻周刊》《人物》等媒体报道的真实事件);
忌过度沉溺负面情绪,如评述“校园欺凌”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预防”而非渲染暴力细节。

 

四、考场实战:从审题到表达的全流程演练
        以2024年某院校真题“AI绘画冲击传统艺术”为例,演示如何快速构建评述框架:
1. 审题(30秒)
 核心矛盾:AI技术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
潜在考点:科技伦理、艺术本质、职业转型
2. 立论(1分钟)
AI绘画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催生新创作范式的“催化剂”。
3. 分层论证(3分钟)
第一层:技术层面,AI降低艺术创作门槛(如普通人用工具生成插画),但无法复制人类情感(例:梵高《星月夜》中的癫狂笔触是病痛与灵魂的呐喊);
第二层:产业层面,倒逼艺术家从“技法生产者”转向“创意策划者”(如某画家利用AI完成初稿,专注于主题深化);
第三层:哲学层面,重新定义“艺术”边界——当AI能模仿笔触,人类或许更该思考“艺术何为”(引用哲学家贡布里希“艺术史是人类视觉不断更新的历史”)。
4. 结尾升华(30秒)
与其担忧AI取代人类,不如相信:当技术的浪潮退去,留下的永远是那些注入了体温与心跳的作品。
 
五、避坑指南:90%考生会犯的低级错误
1. 混淆“新闻评述”与“新闻播报”
曾有考生用播新闻的语调复述事件,全程未加入个人观点,导致失分。记住:评述的重点在“评”,而非“述”。
2. 忽略地域文化特色
报考地方院校时,可适当关联本地热点。如考浙江某院校,评述“义乌小商品市场数字化转型”比泛谈“传统商业升级”更显用心。
3. 对敏感话题处理不当
涉及民族、宗教、政策等话题时,务必遵循主流价值观,避免踩中“政治正确”红线。某考生在评述“医患关系”时偏激指责医护人员,最终被淘汰。
4. 时间把控失衡
建议用“1分钟立论+3分钟论证+1分钟升华”分配时间,平时训练时用手机计时,避免前松后紧或超时。
 
       艺考中的新闻评述,本质是一场“观点的对话”。技巧(术)固然重要,但比技巧更珍贵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他人的同理心,以及对真理的探究欲。当你真正关心“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传统手艺人的出路何在”“乡村儿童的阅读困境”,你的评述自然会有温度;当你习惯用“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剖析事件,你的逻辑自然会有深度。最后记住:话筒前的你,不是答题机器,而是未来的媒体人。愿你带着对世界的热爱,说出那些值得被听见的观点。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