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专业艺考生有声演播必备技巧
有声演播并非单纯的“读文字”,而是通过声音塑造场景、传递情感、刻画角色的综合表达,是播音专业艺考生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想要让声音具备感染力与画面感,需掌握一系列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技巧,这些技巧贯穿从文本理解到声音呈现的全过程,最终实现“让听众看得见文字背后的世界”。
文本拆解是有声演播的基础,也是决定表达方向的关键。拿到一段文本后,不能急于开口,需先完成“信息梳理”与“情感定位”两步拆解。信息梳理要明确文本的核心要素:若是叙事类文本,需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区分“背景铺垫”与“高潮冲突”;若是抒情类文本,需捕捉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忧伤、激昂还是平静。情感定位则要深入文本细节,比如同样是“等待”,文本中“在车站等迟到的朋友”与“在医院外等亲人手术结果”,情感浓度与节奏完全不同,前者带着轻松的期待,后者则充满焦虑与忐忑。
完成拆解后,需通过“重音”与“停连”的设计,让信息传递更精准。重音并非简单的“大声读”,而是根据文本逻辑与情感需求,突出关键信息——可以是揭示主题的名词,如“故乡的云总带着熟悉的味道”;也可以是传递情感的动词,如“他终于握住了母亲布满老茧的手”。停连则是“声音的呼吸”,合理的停顿能留白蓄力,比如在“窗外的雨下了一夜/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中,“一夜”后的停顿,既符合生理呼吸需求,又能让听众感受“漫长的雨夜”,而不当的停顿则会破坏逻辑,如“窗外的雨下了/一夜直到清晨”,便会割裂文本意境。
声音弹性的塑造,是让演播摆脱“单调感”的核心技巧。声音弹性并非单纯追求“声音高低变化”,而是根据文本场景与角色需求,调整声音的“音色、音高、语速、力度”,实现“一人多声”“一景多调”的效果。比如刻画儿童角色时,可适当提高音高、加快语速,用清脆、活泼的音色,配合轻微的咬字含糊感,体现童真;刻画老人角色时,则降低音高、放缓语速,用沙哑、厚重的音色,加入气息感,传递岁月的沉淀。
场景感的营造同样依赖声音弹性。描述“热闹的集市”时,可采用明快的语速、上扬的语调,加入轻微的“环境音联想”——比如说到“叫卖声此起彼伏”时,声音可带着一丝“穿透感”,仿佛能盖过周围的嘈杂;描述“寂静的深夜书房”时,则需压低音量、放缓语速,用轻柔的音色,甚至加入笔尖划过纸张的“气息模拟”,让听众仿佛置身其中。这种技巧的关键在于“联想与模拟”,考生需先在脑海中构建文本场景,再通过声音元素的调整,将场景“传递”给听众,而非单纯读文字。
情感表达的“真实感”,是有声演播打动听众的核心,也是避免“刻意煽情”的关键。真实的情感表达并非依赖“夸张的语气”或“刻意的哭腔”,而是源于“细节的共情”——从文本中找到与自身生活体验相关的细节,将“文本情感”转化为“个人感受”,再通过声音自然流露。比如读“母亲递来的毛衣,针脚有些歪歪扭扭”时,若能联想到自己母亲做手工时的笨拙与用心,声音中自然会带上温暖、柔软的质感,这种情感无需刻意放大,却能让听众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同时,情感表达需遵循“层次递进”,避免一开始就“情感满溢”。比如讲述“久别重逢”的故事,开头可带着“不确定的试探”——语速稍缓、语调平稳,带着一丝疑惑;确认对方身份后,转为“惊喜的激动”——语速加快、音高上扬,气息略带急促;最后拥抱时,再过渡到“温暖的哽咽”——语速放缓,加入轻微的气息颤抖,让情感从“平静”到“激动”再到“平复”,形成完整的层次。这种递进式的情感表达,既符合生活逻辑,又能让听众产生“代入感”,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流动。
呼吸控制是支撑所有演播技巧的“底层能力”,若呼吸不稳,再精准的文本拆解、再丰富的情感表达,都会显得生硬。有声演播常用的呼吸方式是“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腹部、胸部同时扩张,像“闻花香”一样自然吸气,让气息深入肺部;呼气时则保持腹部微收,匀速缓慢地释放气息,避免“一口气用完”或“气息忽强忽弱”。
日常练习中,可通过“数数字”“读长句”来训练呼吸控制——比如匀速数“1-20”,保持声音平稳不颤抖;读长句时,提前规划呼吸点,如“在清晨的阳光里/我看见一群鸟儿/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飞向远方的山林”,在“里”“儿”“面”后设置短暂的换气点,确保每个分句的声音都稳定有力。呼吸控制的关键在于“自然融入”,不能为了“憋气”而僵硬身体,需让呼吸与语言表达无缝衔接,成为“下意识的动作”,这样才能在演播时专注于情感与技巧的呈现,而非刻意控制呼吸。
有声演播是“技巧”与“感受”的结合,技巧是基础框架,感受是灵魂填充。艺考生在备考时,既要通过大量练习夯实呼吸、停连、重音等基础技巧,也要注重积累生活体验,培养对文本的敏感度与共情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声音真正“活”起来,打动听众与考官。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