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生为什么要考文学作品播读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艺考体系中,文学作品播读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然而其重要性却并非被所有考生清晰认知。这一考核项目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朗读,背后蕴含着对播音生多维度能力的深度检验以及对其未来职业素养塑造的深远意义。
 
一、语言基础与表达能力的试炼场
        文学作品播读首先是对播音生语言基础的严苛考查。从最基本的语音、语调、语速,到复杂的语流音变、轻声儿化等,在播读过程中都被一一放大审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是基石,稍有瑕疵便会在播读中暴露无遗。比如在一些诗词作品中,入声字的发音转换需要播音生精准把握,像“国”“白”“竹”等字在古音与今音中的声调变化,若不能准确处理,就会破坏作品的音韵美感。
        在语调方面,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层次要求播音生灵活运用语调的升降曲折来展现。欢快的诗歌需要上扬的语调传递喜悦,低沉的散文则依赖下沉的语调营造氛围。以鲁迅先生的《秋夜》为例,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平淡的文字背后却蕴含着深沉复杂的情绪,播音生需通过语调的微妙变化,将那种孤寂、深沉的情感准确传达。语速的把控同样关键,在叙述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中,过快的语速会让听众应接不暇,过慢则会拖沓沉闷。如播读《骆驼祥子》中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片段,急促且富有节奏感的语速才能生动展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祥子的挣扎。
        除了基础语音元素,文学作品播读还着重考查播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包括对词汇的理解与运用、语句的组织与连贯以及修辞手法的生动呈现。文学作品中常运用丰富的词汇来描绘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场景,播音生要精准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并通过声音将其魅力展现。像古诗词中那些精妙的意象词汇,“寒蝉”“孤鹜”“残照”等,播音生需在脑海中构建出对应的画面,再用声音将其传递给听众。对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更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将其强调突出。在播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组排比句要通过不同的音色、节奏和重音处理,将春天不同的形象和活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听众能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情感共鸣与角色塑造的大舞台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播音生通过播读,要努力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听众。在播读抒情散文时,如冰心的《小桔灯》,播音生要深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小女孩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强,以及作者对小女孩的赞美与怜惜之情。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将这种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让听众也能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同时,很多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角色。播音生在播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角色塑造能力,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区分不同角色。在播读小说片段时,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章节,播音生要通过声音将林黛玉的敏感细腻、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贾母的慈爱威严等不同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出来。这不仅需要对角色的性格特点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语调、语速来进行区分和塑造。比如王熙凤出场时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爽朗且带着几分张扬的笑声和独特的说话方式,播音生要用明快、尖锐的音色和较高的语调来表现;而林黛玉说话则需用轻柔、略带忧郁的音色和相对较慢的语速来体现她的多愁善感。这种角色塑造能力的考查,能够检验播音生的表演天赋和对不同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为其未来在广播剧、有声读物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文化底蕴与审美素养的展示窗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播音生在准备文学作品播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也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播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播音生需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诗歌创作的传统和规范,这样才能在播读时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将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传递给听众。
        同时,文学作品播读也是对播音生审美素养的一次检验。从作品的选择上,就能体现出播音生的审美倾向。选择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等,本身就展示了播音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在播读过程中,对作品节奏、韵律、意境的把握和呈现,更是审美素养的直接体现。播音生要通过声音的艺术加工,将文学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听觉审美体验。在处理古诗词时,对平仄韵律的遵循、对意境的营造,都需要播音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诗词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通过声音生动地展现出来,引领听众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
 
四、艺术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孵化器
        虽然文学作品播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播音生只能进行刻板的朗读。在遵循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播音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这种创造力体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角度、表达风格以及声音设计等多个方面。比如在播读现代诗歌时,播音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采用独特的节奏和语调处理方式,营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声音设计上,合理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词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听觉节奏。
        创新思维还体现在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上。播音生可以结合音乐、音效等元素,为文学作品播读增添新的魅力。在播读一篇描绘大自然的散文时,可以适时加入鸟鸣、风声、流水声等音效,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在播读一些具有强烈情感冲突的作品时,可以搭配激昂或低沉的音乐,烘托氛围,强化情感表达。这种艺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播音生在艺考中的竞争力,也符合未来播音主持行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文学作品播读作为播音艺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基础、情感共鸣、文化底蕴到艺术创造力等多个维度对播音生进行考查和培养。它既是对播音生现有能力的检验,也是为其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道路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播读的重要性,并在备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播音生才能在艺考中脱颖而出,在未来的播音主持领域绽放光彩。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