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艺考的即兴评述里如何做到边想边说

播音艺考的即兴评述里,“边想边说”的关键是让思维和语言像双桨划船,节奏一致又互为助力。这不是天赋异禀的临场发挥,而是用巧劲把抽象思考捏成具体语言的手艺活。
 
     首先得给思维找个“扶手”。比如抽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题目,别忙着讲大道理,先在脑海里画一幅画:村口晒谷场上的老戏台,台角长着青苔,戏班子来的那天,阿婆把珍藏的蓝布衫熨得笔挺,小孙子举着糖葫芦在后台钻来钻去,琴弦声混着槐花香飘出去二里地。这些细节能让思维立刻有了支点,开口就能说:“路过村口老戏台时,总看见台柱上的漆皮像晒干的鱼鳞,可只要锣鼓声一响,石板缝里都会钻出看热闹的孩子——这就是乡村文化藏在皱纹里的生命力。”

 

     语言得带着“呼吸感”。很多人一紧张就想“完美表达”,结果句子像打了结的绳子。其实即兴评述更像和朋友聊天,说到“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自然地顿一下:“你刷到过那个用古筝弹电子乐的姑娘吗?琴弦一拨,弹幕里飘满‘爷爷说这调儿听着新鲜’——你看,老物件碰上新玩法,就像老屋的瓦当落了片新雪,乍一看晃眼,仔细瞧,雪底下还是青灰色的岁月。”这种带着生活气的表达,让思维能跟着语气的起伏慢慢展开,说着说着,下一句就从情境里自然冒出来了。
 
     要学会“用问题带节奏”。当脑子突然卡壳时,别急着硬往下说,给自己提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愿意为非遗手作买单?”这个问号就像往池塘里扔了块石头,涟漪会推着思维走:“因为他们在一针一线里,摸到了流水线产品没有的体温。就像我见过一个绣荷包的姑娘,她指尖染着靛蓝色,笑说‘这是蓝草泡了三天的颜色’,这话比任何网红标签都动人——原来传统不是玻璃罩里的标本,而是有人正在用体温焐热的活物。”问题既是思考的起点,也是语言的缓冲带,让表达有了自然的节奏感。
 
     还要给情绪找个“出口”。即兴评述不是冷冰冰的逻辑推演,比如说到“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让声音先浸满温度:“上次去乡下,看见张大爷搬个竹凳坐在晒谷场上,盯着远处的电线发呆,直到暮色把他的影子腌成深灰色——那一刻突然明白,有些孤独不是缺人说话,而是没人懂得他年轻时赶庙会的热闹,和藏在木箱底的那张戏票。”当情感从声音里渗出来,思维会跟着情绪的脉络走,那些原本抽象的观点,就有了心跳的频率。

 

     练习时可以玩“词语接龙”游戏:找一张报纸,随机挑三个词(比如“月光”“快递”“老槐树”),用一分钟把它们串成一段话,逼自己在不相关的事物间找联系。比如:“深夜的快递车驶过巷口,车灯切开浓得化不开的月光,照见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正在墙上晃悠,像极了小时候爷爷摇着蒲扇讲故事的模样——原来有些时光,会藏在年轮里,跟着每一阵穿堂风,轻轻叩响每个人的窗。”这种训练能让大脑习惯在碎片化信息里搭起语言的桥,等到考试时,题目里的关键词就会像多米诺骨牌,碰倒一个,就能看见整排的风景。
 
     最重要的是别怕“不完美”。即兴评述的魅力,就在于能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偶尔说错词、卡壳都没关系,就像聊天时突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说:“对了,还有件事——”这种真实感反而能让表达更鲜活。记住,你不是在表演“完美发言”,而是在分享“此刻的思考”,当你放下对“正确”的执念,思维会像解开缰绳的马,带着语言在题目里自由驰骋,说着说着,就找到了那条最自然的表达之路。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