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中心

播音专业艺考生表达五大核心技巧深度解析

一、情景再现:让文字成为画面

  1. 定义与作用
    情景再现是通过调动想象力,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场景、人物、情感的具象化表达。例如朗诵《荷塘月色》时,需在脑海中构建月光、荷叶、流水的立体画面,通过气息的流动感(如长句的舒缓呼气)传递静谧意境。

  2. 训练方法

    • 五感激活法:针对描述性文本,闭眼联想视觉(颜色/形状)、听觉(环境音)、触觉(温度/质地)等细节。

    • 角色代入法:处理人物对话时,通过肢体动作辅助情绪定位(如攥拳表现愤怒)。

二、重音:语义的精准导航

  1. 逻辑重音与情感重音

    • 逻辑重音服务于信息传递(如“没说他偷钱”强调主体差异),需通过语法分析确定关键词。

    • 情感重音用于情绪渲染(如“这简直太荒唐了!”通过音高骤升表现震惊)。

  2. 实操误区
    避免机械重读,可采用“对比朗读法”:同一句子用不同重音位置录制,分析语义变化(例:“她喜欢红色的花”vs“她喜欢红色的花”)。


     

三、语气:情感的声学外化

  1. 三维调控模型

    • 音高:疑问句尾音上扬(“真的吗↗?”),陈述句平稳(“是的→”)。

    • 音强:激动时音量增大(“救命!”),私密对话减弱(“我告诉你个秘密…”)。

    • 音色:欢快时明亮清脆,悲伤时低沉沙哑。

  2. 新闻播报与散文朗诵的差异
    新闻要求语气客观(少用颤音、气声),而文学类稿件需根据文本风格调整(如童话作品可加入夸张的起伏)。

四、节奏:语言的呼吸律动

  1. 速度与停顿的平衡

    • 快节奏用于紧张场景(每分钟220字以上),慢节奏适合抒情(180字以下)。

    • 变速技巧:在故事高潮前突然减速(制造悬念),如“突然…他停下了脚步”。

  2. 音乐性训练
    将文本按四三拍、八六拍等音乐节拍划分,培养内在韵律感(如古诗《春晓》的“2+2+3”字顿挫)。


     

五、停连:无形的标点符号

  1. 生理停连与心理停连

    • 生理停连基于气息需求(长句中间偷气),心理停连服务于情感留白(说完“十年后”停顿3秒再续接)。

    • 标点符号突破:遇到逗号可不停(保持语流连贯),无标点处反而断开(强调重点)。

  2. 实战案例
    播报政府工作报告时,需在政策要点后设计“强调性停顿”(如“共同富裕…[0.5秒]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